冰雪运动,不仅是中国在多边外交场合广聚朋友的“共同语言”,更是在双边交往中深化友谊的“金钥匙”。
习近平在2017年访问芬兰时,于芬兰总统尼尼斯托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获赠中芬两国冰雪运动员送上的运动衣,两国元首商定将2019年定为中芬冬季运动年。
2019年,在尼尼斯托总统访华时,为衬托冬季运动主题,北京的人民大会堂西大厅被冰雪元素装扮一新,中国的大熊猫和芬兰的驯鹿在银装素裹背景下相映成趣。
一来一往之间,中芬冬季运动年正式开启,两国人文交流再添“冰雪元素”。
随着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时间”,这种相知于“冰雪”之中的独特叙事,也在向人们讲述着中国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正如习近平亲自录制视频助力北京申办冬奥时所言,“2022年冬奥会在中国举办,将有利于推动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带动中国13亿多人关心、热爱、参与冰雪运动,让中国人民再次有机会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和奥林匹克精神传播作出贡献。”
由此,外界不难读出,这种“价值观”以“人”为尺度,这种“世界观”以“相知”为底色。
北京冬奥申办成功后,习近平2017年专程到访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在拥有上万件展品的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陪同习近平参观并全程讲解。习近平则代表中国向国际奥委会送上苏绣《仕女蹴鞠图》,并向巴赫介绍中国古代“足球”。在浓缩着历史的博物馆,中外文明交流相知的一幕,恰与奥林匹克精神彼此映照。
在中外互动中,北京冬奥会不只向外界讲述“高大上”的故事。借助“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东风,家门口的滑雪场、身边的志愿者、孩子们的滑冰课,勾勒出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生动图景,更立体的中国形象在世界得到呈现。
“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仅可以增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也给世界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今年伊始,习近平在考察北京冬奥筹备工作时有感而发,“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世界将对中国道路有全新的认识。”
2008年的北京,在全球40多亿电视观众的注目下,中国以一场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刷新世界的“中国印象”。2022年,透过北京冬奥会的窗口,正不断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中国将如何与外界互动,人们同样期待。
在“冰雪”中相知,中外互动的另一种叙事,已经悄然展开。(完)(图片素材来源:新华社、中新社、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网)
出品人:陈陆军
总策划:王晓晖
监制:张红、夏宇华
策划:郭金超
统筹:梁晓辉、王凯
主笔:黄钰钦
视觉|编辑:张舰元、李雪瑶、马学玲
楚国的家具几乎都以红色为主,这有什么讲究吗?(4)******
到了战国后期,随着冶铁的发展,铁器得到推广,这为漆器制作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基础。从漆器的造型上看,楚国的漆器更体现了楚国人浪漫的天性特点,漆器的样式也不受北方礼乐制度的约束,创造了一种崇尚自由的社会风气。同时,由于楚国好巫术,所以在漆器中能看到具有巫文化色彩的丧葬器物,这些器物给观者一种神秘感。
从漆器的制作我们也可以发现,漆器其实象征了楚国对美学与艺术的追求。楚国人崇尚火,所以红色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基调,而漆器恰恰又是以红色为主。
《芈月传》中楚国朝堂尚红
楚国的漆器从诞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在今天两湖一带,我们依然可以在博物馆中寻觅到各具特色的楚国漆器,这些漆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楚国文化的风采与韵律。今天,漆器的制作在湖北一带依然盛行,目前我国已经将这种漆器的制作手艺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传承数千年的技法,经历了两千年的风雨后,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中国国家地理编辑部:《中国国家地理》(湖北专刊下),2019年第2期。
鲁西奇:《中国历史上的空间结构》,华中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